沙漠,荒原,地窨子,在塞罕坝风沙肆虐下灰头土脸的青年,没有颜值担当的流量明星,没有大制作的炫目,没有天马行空的穿越,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复杂剧情,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核心就两个字:种树!一部看似内容枯燥的电视剧,做到了叫好又叫座,其原因就是上乘的精神品质和艺术追求为这类书写家国情怀的励志剧赢回了尊严。《最美的青春》以对祖国爱得深沉的主题立意,通过浓浓的情感表达,为观众奉献了一部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的优秀青春剧。
《最美的青春》讲的是20世纪60年代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为了祖国的绿化事业奉献青春、励志成长的故事。观众从《最美的青春》中品到的是第一代大学生冯程对土地的情感,先遣队与大学生之间水乳交融的情感,同学间互助风趣的淳朴情感,老刘头大雪中为战友儿子送粮的超越血缘的情感。一部有格调、有品位的艺术作品,自然就体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对社会、对艺术的责任。
一部优秀电视剧的诞生犹如一桌好菜,好看好吃有回味全凭大厨的功力。该剧赢在了原汁原味,赢在了年代剧的朴素真实,还赢在了对第一代塞罕坝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挖掘。无论是林场还是坝上,从搭建的实景到演员的服装用具,再到台词和角色塑造,都遵循了现实主义原则,即没有刻意拔高人物,放大角色的光环,也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胡编乱造的狗血剧情。
该剧虽是群像塑造,但牢牢将剧情推动和观众眼球放在男主角冯程身上。一棵树,一个人,一条狗,一片荒山,给了观众一个有别于生活常态的陌生化剧情。一棵树是全剧的叙事灵魂。一棵树,象征了塞罕坝精神。
它饱经风霜,虽然不再青春翠绿,但一直美丽骄傲地屹立在那里,它是塞罕坝林业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一棵树,穿起了古今,傲立两百年,见证了肆意垦荒后美丽高岭的消失;一棵树,埋着冯程父亲的忠骨,树就是冯程父亲的化身,冯程的根就是这棵树。这是他的家乡,这是他父亲和战友战斗过的地方,这是他爸爸妈妈深情相爱的地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在冯程饱含深情的朗诵中,让我们读懂了他对祖国、对民族、对养育他的土地的挚爱,这就是冯程种树最强大的内心力量源泉和信念力量支撑。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支撑人物的外在驱动力,冯程不下坝的执拗还来自于他的性格:他立下的誓言就一定要实现。
这就是冯程人物身上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冯程坚守坝上的三年就是战胜自我对生命的挑战。那条名叫星期六的狗是剧中一个重要角色,陪冯程在坝上孤独地坚持三年,超越了物种的界限。一下让我们想到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星期五”,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置鲁滨孙于死地,但孤独却可以,因此,他格外珍惜与星期五共处的时光。
一个是在荒漠,一个是在海岛,不一样的是,一个是自愿,一个是历险,一个是实现理想的热血青春,一个是为了生存获救的个人坚持,但之间的反差让观众对于以冯程为代表的林业大学生的敬佩油然而生。一棵树,更是希望的象征,相信这里独木一定能成林。
该剧从一棵树的寓意,一个人的坚持,走向了一群人,走向机械化林场,最终五十年后迎来百万亩林海,创造了绿色的奇迹。该剧除了写出艰苦和奉献的精神,写出年轻人的情感生活,还写出了植树育苗的专业水平。该剧将植树育苗专业性的知识与人物塑造有机结合运用,不但没有让专业与情感两层皮,恰恰通过专业性体现真实的质感,塑造出不一样的人物。
比如,冯程采用遮荫法育苗的失败,他和覃雪梅在苗圃里关于育苗在土壤ph值、种子消毒所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等方面的争论,一下就把女主角覃雪梅的形象立起来了。这些自然融入剧情台词的专业术语需要主创扎实的深入生活,只有全面了解有关专业知识,才能化作演员那短短几句话。仅从这点就能看出该剧主创矢志打造精品的意识。
从遮荫法育苗失败,到全光育苗,从外面大规模购苗到本地培育,这些一点一滴让我们看到:成功是多少次失败后坚持到底才实现的,塞罕坝一棵棵树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最美的青春》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在于,青春的美丽并不在于它的五彩缤纷,而是青春的内涵。我们当下青年更多的在意个体价值的实现,在意这个社会给予他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的环境如何。当很多拥挤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为工作劳累奔波之时,是否可以将眼界扩大到祖国更广袤的大地,像塞罕坝的青年大学生,将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体幸福与祖国的建设需要结合起来,用满腔爱国热血谱写最美青春的诗歌。
(作者:高小立,系《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本文来源:金年会jinnianhui-www.iyoky.com